考研笔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冲刺攻略(43)

2012/10/19 10:13:20 来源: 海天考研
分享: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复习笔记(第十章第2节)

  第二节 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基本特征

  [基本内容]

  1、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消灭剥削

  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要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首先要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以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

  至于公有制的具体形式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明确提出了在存在国家的情况下,公有制采取国有制的形式。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单一的归全社会所有的公有制。

  社会主义必须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因为只有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才能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的任务和目的。具体地说,社会主义必须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由以下几个因素决定的:

  第一,一定的所有制是一定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正因为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所以要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就必须首先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

  第二,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是为了更快更好地发展生产力。当社会主义制度公有制建立起来后,公有制自然就不再是社会主义直接追求的目的,公有制的任务首先应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第三,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以及在公有制基础上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消灭剥削,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和前提。社会主义逐步实现共同富裕,需要两方面的条件:一是生产力要有较高程度的发展;二是生产资料公有制。

  第四,实行公有制是实现社会主义国家整体利益、社会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保证,有利于实现社会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结合,克服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周期性经济危机和经常出现的社会经济震荡。

  2、经济运行和发展的自觉性、计划性与比例性

  任何社会的国民经济发展,都需要和会有一定的比例。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比例性,主要是通过自觉地、有计划地调节而实现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预计社会主义社会中不再存在商品经济,也就不再有市场。他们认为经济的唯一调节者就是计划。计划不是凭空的、随意的,而是根据社会需要提出的。

  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归根到底是总供给与总需求以及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之间的比例关系。

  列宁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实行计划调节或计划经济,来自两方面的要求:社会化大生产和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列宁提出了制定经济计划的一些原则:首先,经济计划不是固定不变的指令,计划应根据经验来补充、发展和修改;其次,经济计划不是凭主观随意编制的,而是要有科学根据,应根据技术条件和科学理论制定;最后,经济计划要区分轻重缓急,应有重点,执行经济计划时应贯彻重点。

  3、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任何社会经济制度中,都有一定的分配方式。社会主义生产是公有制基础上的生产,因而社会主义的分配方式是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的对象,是由社会主义社会所达到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决定的。马克思认为,劳动生产的社会总产品,在分配给个人前,应首先进行如下六项社会扣除:(1)用来补偿消耗了的生产资料部分;(2)用于扩大生产的追加部分;(3)用来应付不测事故、自然灾害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4)社会管理费用;(5)用于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部分,如开办学校、医院、疗养院等;(6)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设立的基金。前三部分可总称为社会生产基金;后三部分可统称之为社会消费基金。

  由于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已不存在商品经济,因而按劳分配采取个人消费品的实物分配方式。

  为什么在社会主义经济中要实行按劳分配呢?首先,这是由生产力的现实状况决定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劳动还没有同时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还只是或主要是个人谋生的手段。其次,这是社会主义生产过程中的关系,特别是公有制决定的。

  未来社会主义制度只能实行按劳分配这种平等权利,但这种平等权利还是一种形式上平等而事实上不平等的权利。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是指:(1)每个劳动者的体力、智力不同,提供的劳动多少便不同,而社会默认这种不同的天赋,从而默认不同劳动者的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2)每个劳动者的实际生活水平不同。

  4、为实现共同富裕而大力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不仅需要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使人们过上富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要使他们获得全面发展。共同富裕和全面发展的实现程度,要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为转移。

  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既要有计划地充分利用现有的生产力,又要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力。在新的社会制度下,全体社会成员将日益充分地支配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发展资料。生产力越发展,社会财富越丰富,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所占的比重将会越高。

  发展生产力的途径主要有:一是多投入,多产出,即主要依靠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增加产品数量,而劳动生产率没有提高;二是少投人,多产出,主要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只有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重点难点分析]

  1、当代资本主义既有一定的生命力,又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

  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可以有两个角度,一个角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关系,另一个角度是从时间上看,当前的形势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关系。

  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的过程。当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已经发展到与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的地步,受到生产关系的阻碍时,这种生产关系要被打破,将被新的生产关系所取代。资产阶级既创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社会化的生产力,又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工人阶级。从时间角度看,当代资本主义迟早要为社会主义所代替。

  从现实来看,在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论在生产力,还是在生产关系方面,都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新变化主要表面在:第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新的第三次技术革命。新技术的重大突破和迅猛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新技术革命对生产力的重大推进作用,超过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阻碍作用。而且,在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的条件下,社会财富也随之增加了好多倍。第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劳资关系得到了调整,工人劳动时间、生活条件已有重大变化。第三,为适应新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资本主义不仅在经济关系方面进行了调整,在经济运行方面也有机制上的调整与变化,即在实行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加人了计划机制,将市场机制与计划机制结合起来,发挥政府调节经济的作用。在当代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资本主义还有一定的生命力。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来看,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观察,资本主义终将为社会主义所代替,这是必然的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只是代替的途径和方式会与以往有所不同而已。

  2、过渡时期既不是一个短暂的时期,又不能社会主义社会纳入其中。

  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关键是掌握过渡时期的特定时限区间。我们对过渡时期不能把它人为地缩短,也不能把它任意地延长。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曾犯过这两方面的错误,给我国各方面建设带来了不良的影响。所以,理解这个问题时,应该能够结合我国实践,总结其中的深刻教训。

  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不会是一个短暂的阶段,主要是因为:要进行一切社会关系的根本改造,要消灭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改造和消灭剥削阶级,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将分散的农民经济组织起来,建立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大农业,更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过程;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新的社会主义的生产、交换、分配制度和经济体制,同样是一个需要逐渐组织和发展的过程。我国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出现过对过渡时期长期性认识不足的问题,在实践表现为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犯过急于向社会主义过渡、形式单一等错误。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将从资本主义社会消亡转人共产主义社会的整个历史时期,划分为三个相互联系和不断发展的历史阶段: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即我们现在所说的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所讲的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显然讲的是过渡到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时期。我国在“左”的理论盛行时期,曾把马克思所说的过渡时期,错误地理解和宣传为过渡到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时期,因而把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纳入过渡时期的历史阶段中。“左”的一套曲解马克思思想,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

  2024考研人数已公布,达438w,考研热度依旧火热!如何备战2025考研?哪个考研专业适合自己?在职考生如何备考?考研知识点繁多,择校困难大,和海天考研咨询老师聊一聊。网课面授多项选,专业辅导1对1全年集训随时学!

中间广告图.jpg

活动专题